回家的时候,你会选一条熟悉的路,还是陌生的?我以为多数都会选前者。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先看看“陌生”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定势思维是什么样的?
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陌生”会等同于“挑战、犯错、消耗时间、没有结果、从头再来·······”当想到这些词汇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担忧、焦虑。甚至恐惧······会如同潮水一样涨起来。
因此人们接下来选择的行动将会是几乎不假思索地远离“陌生”,似乎只有回到熟悉地一切之中,整个人才能定下来。
我们把这种以习为常的选择叫做“模式化”。
离开这个模式化,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颠簸起伏,似乎将要进入一种失去掌控的“凌乱状态”。而曾经熟悉的一切,就像地球的万有引力一样,此刻会把我们重新拉回去,于是我们按熟悉的样子工作,按照熟悉的样子生活。内心也因此获得熟悉地安定感。
这没有什么错。
在没有影响别人生活,在没有给周围环境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我只想通过上面的文字尽可能地描述清楚一个问题:改变,为什么会很困难?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继续往下看,下面要说的是——成功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一个鸡蛋能被孵化出小鸡,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条件:
1、内部的结构符合它将来能够变成一只小鸡的条件。
2、外面有一个能帮它变成小鸡的“客体”—一只与它保持持续接触的鸡妈。
3、被孵化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没受到严重的攻击破坏。
成功的改变,和一只鸡蛋被孵化成小鸡,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性。
一、成功的改变,先要有足够的促使改变发生的“内在结构”。
内在结构包括什么呢?
三个部分:动力;目标;储备。
每一部分可以用3个小问题进行内在的探索
1、动力部分
(1)为什么选择在现在开始改变?
(2)如果现在不进行这场改变,会发生什么?
(3)在这次改变中,渴望得到的和担心失去的,更在意哪个?为什么?
2、目标
(1)这场改变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2)这个目标是不是必须要,得不到会怎样?
(3)准备投入多长时间来完成这个目标?
3、储备
(1)开始这场改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储备?
(2)此时在这些方面已经完成了多少储备?
(3)如果缺少这些储备,对接下来的改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促进改变成功的客体——一只能够保持持续接触的鸡妈
内在的资源重要,但成功的改变,依然需要有一个将内在的资源孵化成有形的外在资源的—客体。
谁是这个客体呢?
对孩子而言,这个客体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家族其他的长辈:
对学生而言,这个客体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关系密切的同学;
对职场人来说,这个客体可能是上司,也可能是极信任的同事;
当然这个客体也可以是某个项目;人生机遇;或者,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当内在的准备与外在的客体相遇发生持续的接触时,量到质的孕育就开始了。
三、安全的外在环境
对于一只正在被孵化中的鸡蛋来说,外在环境的安全来自两方面:
1、这只鸡蛋不会被孵化的客体——鸡妈妈嫌弃地挑出来淘汰掉。
2、这只鸡蛋不会在孵化的过程中意外地打碎,或是被拿去煮熟、吃掉了。
对置身改变中的人而言,这种安全体现在幸运地没有被所处的系统排除在外:
1、与外在的客体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连接。
2、在改变的进程中没有因为遭遇意外而被出局。
纵观以上三点,有些是与我们自身努力息息相关的。
比如支持一个人作出改变的内在结构是可调整的。
改变的动力来自于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理想和现实对比之后产生的落差。这个落差建立的过程是主观的,也就是说是可以改变的。目标及储备同样具有无限的弹性。
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因素是我们自身无法完全左右的。
如我们来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无法改变的客体就是我们的父母;之后,我们的第一个幼儿园,第一所学校,第一位老师,也不是能够由我们完全自主选择的。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有一部分权利。另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家庭系统为我们设定的。
同样,我们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在下一刻将会处于绝对的安全之中。每天我们所规避的是自己以为可能发生的危机或风险。
要如何对待这些改变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呢?
当你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改变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时,我以为如果能够秉持这样一个原则,或许会有所帮助:
对可控的因素,通过不断提升自己认知和领悟的能力,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改变的过程;
而对不可控的因素,则在探索和遵循这些因素发展规律的同时,让自己心怀敬畏地与其共处、共生。